第1节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实训中心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训中心是学院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学院应重视和加强对实训中心的领导、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做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基本素质的工作。
第四条 实训中心的建设本着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五条 实训中心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中心。
第2节 实训中心的基本功能与主要任务
第六条 实训中心的基本功能:
1.完成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任务。
2.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
3.承担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工作。
4.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转化等。
第七条 实训中心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完成学生的技能岗位培训。
2.按照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和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与实施实践性教学活动。
3.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
4.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获得国家认可的相应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5.承担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第八条 实训中心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第九条 实训中心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职业技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3节 实训中心建设
第十条 学院根据专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中心的建设。实训中心的建设突出以下特点:
1.实训过程要具有专业基本技能的全真和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
2.技术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本专业先进的应用技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动手能力。
3.内容上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
第十一条 校外实习中心由学院与自愿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协商确定后挂牌,各系部负责日常具体联络工作,并对实训中心运行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第十二条 校内实训中心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能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以及联合技术开发和加工服务等任务,使学校实训中心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第十三条 校外实训中心主要完成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校内实训中心主要完成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技能的模拟操作培训。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中心相辅相承,紧密结合,以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十四条 实训中心建设主要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校企共建、学校与科研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种渠道,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为保证校外实训中心工作的开展,学院根据实训中心费用支出核拨必要的经费。
第4节 实训中心组织与管理
第十五条 学院对实训中心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和听取校外实训中心有关人员对学院实训中心的建设及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检查指导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工作。积极解决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十六条 学院选派数量适当、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实训中心的管理和指导教师,以保证实训中心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十七条 校内外实训中心都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并具有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八条 校内实训中心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第十九条 实训中心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二十条 校外实训中心要通过合作协议,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校外实训中心的调整与撤消,须经合作双方同意。
第二十一条 校内实训中心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5节 实训中心检查与评估
第二十二条 建立实训中心的评估考核制度,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校外实训中心每年进行一次“规范化实训中心”的评选;校内实训中心主要考核实训环境、管理体制、经济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